世海船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浅杯不醉

转发帖子:一场七百年前的中欧军备竞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反为他人做嫁衣裳
  
  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看着大炮已经上了位,火绳枪一心想也弄个老大当当。欧洲人以前杀近的武器是刀、剑、长矛,杀远的武器是弓箭、抛石机,大炮出现不久,就让抛石机下了岗,火绳枪就跟着大哥学,也想让弓箭下岗。
  
  问题是火绳枪自身不硬,本事没弓箭大。弓箭吧,他射得既比火绳枪快,又比火绳枪远,甚至有时还比火绳枪准。火绳枪没办法,只好剑走偏锋,到处找说客、托人情,就一句话:我给你回扣!1566年,戚继光正在江浙一带用箭、鸟铳打倭寇时,法国人眼一闭,把弓箭废了,从此杀远时全用火绳枪。法国人疯了吗?没疯。如果你有疑惑,我带你去1595年的英国看看。
  
  1595年,英国议院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大家为要不要废除弓箭改用火绳枪争得面红耳赤。弓箭派列举了六大理由,火绳枪派一一驳斥,最后火绳枪派大赢,英国议院终于通过了著名的《废除长弓法》,给了火绳枪一个大老婆的名分。为什么会这样呢?弓箭射得是快,是远,不过十分钟以后呢?二十分钟以后呢?你还有没有力气?弓箭用的是人力,火绳枪借的却是科学之力,这才是发展的方向。一句话,三眼铳主义要不得,别想脚踩两只船,那样没出路。而在这一年,中国和日本正在朝鲜打仗,大家打完枪就射箭,始终不肯把弓箭丢掉。从中国和日本最后都挨了欧洲人打上,大家就应该知道,欧洲当时放弃射得既快又远的弓箭对不对了。
  
  当时欧洲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把弓箭废除了,好就好在欧洲八婆多。一切磋,不肯废弓箭的败了后回去立即把弓箭扔了。所以说,八婆们是欧洲前进的推动力啊。
  
  接下来,火绳枪又开始打刀、剑、长矛的主意。这个就没办法了,你不能指望欧洲人把枪当闷棍使,所以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弓箭虽然没有了,但还是能看到刀、剑、长矛的身影。
  
  我一直说欧洲当时八婆多,动不动就打仗,可说到现在,他们还没打,有些人估计就急了:楼主你太不厚道了,太标题党了,不是说拍枪战片吗?怎么还没死人?!别急,前面打了很多小仗,我不屑一说,现在打的才是大仗。1618年,就在努尔哈赤想着和明朝干仗时,欧洲这边已经打起来了,并且是全欧总动员,整个欧洲混战在一起,那人死的,堆得跟小山似的,那场面,咂、咂,大制作啊。这场仗一直打到1648年,我们这边明朝灭亡了,他们还在打。因为总共打了三十年,所以叫三十年战争。
  
  这场仗的起因是一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是这样,神也是这样。当时欧洲的神权机构,因为没人监督,已经腐败得不像话了。当然没人监督,谁敢去监督神的干部啊。那时你去找神父忏悔:神啊,我有罪。神父立即就把脑袋从幕后伸出来:有罪好啊,来,买一张赎罪卷。赎罪卷是什么东东呢?书中暗表,那就是欧洲古代的白条。现在中国农民领到白条,说不定还能把钱要回来,买了那时的赎罪卷,钱就再也要不回来了。你敢去向上帝要钱?
  
  你当时要是继续说:神啊,我犯的罪很重,是通奸罪。神父更高兴了:那你就应该买两张。你要是再说:可我是和你的情妇通奸。神父肯定生气:你怎么不早说?!那你就应该买三张!
  
  后来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一个叫马丁•路德的人站了出来,反贪污、反腐败,他带着一班人另立门户,成立了新教,也叫更正教、反对教,专门更正以前的错误,反对腐败。开始时新旧两派只是斗斗嘴皮,后来为了抢地盘就动上了手。神的子民都打起来了,俗世的八婆怎么可能闲着?寂寞难耐呵,于是大家一卷袖子,统统都上去了,就见当时的战场上,刀、剑、长矛、火绳枪、簧轮枪、燧发枪、大炮全部上了阵。
  
  这场三十年战争打出了一个明星,他就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股市他父•爱道符,不,古斯塔夫•阿道夫在战前对军队做过一系列的改革,因为他怎么打怎么赢,所以这些改革就被那些八婆们学了去。于是纸子弹开始流行了,时间就是生命啊。盔甲逐渐被淘汰,在枪炮的威力下,盔甲有等于没有,还不如不穿,那样行军时反而能快些,现在大家知道鸦片战争时英国士兵为什么不穿盔甲了吧?就是打这儿开始的。军服出现了,没了盔甲,总得有套行头啊。军服还有其他的作用,他能够把士兵们拧成一股绳,战场上看别人和自己穿同样的衣服,就会有认同感。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部队里全是男的,如果当时士兵中有女的,估计会糟:啊,你怎么和老娘穿一样的衣服啊!气死我了,敢山寨我?敌人我也不打了,老娘专打你!手榴弹这时也开始亮相,不过当时效果不佳,所以后来隐退了。最重要的是,专业的国家军队慢慢开始出现,欧洲的八婆们发现,以前到打仗时才召集老百姓,这一套已经落伍,一来是骑士制度已经行不通,二来是凡事都得讲究专业,没有训练过的老百姓,确实比不过天天在军营里训练的人。
  
  1648年三十年战争就打完了。南怀仁1674年在清朝开展一个人的洋务运动时,欧洲三十年战争取得的这些军事经验为什么没能带到中国来,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也许南怀仁的专业是造炮,而不是其他方面吧。
  
  三十年战争期间,火绳枪一直没能一枝独秀,所以仗打完后,他又开始四处公关,对刀、剑、长矛等下手,想取而代之,尝尝老大的滋味。他的公关工作终于起了作用,没想到被取代的还包括他自己,他为别人做了嫁衣裳。燧发枪背后插刀,笑嘻嘻地上了位。这就叫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1699年,燧发枪踢飞刀、剑、长矛,以及老前辈火绳枪,惟我独尊,成为欧洲所有军人手里的武器。燧发枪能登上宝座,倒不全是火绳枪的功劳,还依赖于当时的一个发明:刺刀。有了刺刀,枪既能当刀用,又能当长矛使,那还要刀、剑、长矛干啥?自己的活被别人抢了,刀、剑、长矛想不退出舞台都不行。
  
  燧发枪在欧洲加冕、欧洲军人人手一枪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康熙这时还在大力鼓吹弓马立国呢,就像金二现在大吹主题思想一样,这个弓马,就是当时中国人的主题思想哈。
  
  燧发枪的一枝独大也归功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改革,以前的枪又长又重,为了便于射击、携带,古斯塔夫阿道夫将枪缩短了一大截,枪的重量就降了下来,只有10斤左右,后来又不断改革,1699年时,燧发枪的长度只有一米左右。枪管短了后,装弹药的速度又快了点。
  
  枪管短了后,射程是不是下去了呢?没有,因为人家的火药质量上去了。欧洲火药里的每一种成分如今都像纯情少女,十分单纯,不带丝毫杂质,所以爱得才热烈。这就是提炼工进步的结果,同样一把火药,人家的爆发力就是比你的大。
  
  1700年后,欧洲陆军里面军人的标准配置,就是一把枪、一身军服,刀、剑、长矛等次级杀人武器在战场只能偶尔露一下面。至于弓箭,估计已经没什么军人会用了。这个时候中国还是康熙年间,除了一小部分,当时大部分中国军人装备的还是一身铠甲、一把大刀,并且从上到下以此为荣,认为这是最厉害的杀人套装。
  
  1740年时,欧洲又出了猛将,他就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1740年腓特烈大帝继位后,开始军事改革。他的改革对枪的影响是:装弹药时,他用铁推杆代替了以前的木推杆,结果普鲁士士兵装弹药,最快的达到了一分钟五发,一般在三发左右。铁比木头硬,推送起来自然会快,这也是如今电视上**广告极力强调的,不过,能快到三发甚至五发,让人有点想不通,明朝的鸟铳,用的也是铁推弹杆,为什么一分钟只能装一发不到?我没看过腓特烈大帝铁推杆的原件,所以不好评论,我倒觉得,普鲁士士兵装弹药快,一是得益于他们平时刻苦的训练,在荷兰莫里斯总结出来的经验上面训练,二是得益于燧发枪的枪管变短,明朝的鸟铳在两米左右,这时欧洲的燧发枪才一米左右,短了一半,装弹药的速度自然能快上许多。
  
  如你所知,腓特烈大帝的铁推杆,很快也成了欧洲其他八婆床头必备之生活用品。
  
  这时,欧洲的化学已经十分发达,1779年英国一个叫霍华德的化学家发明了雷汞。于是鸦片战争前欧洲枪的最后一次变化发生了,继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后,击发枪走上了舞台。
  
  雷汞是一种有机合成物,很容易爆炸,一敲就炸,一撞就炸。开始时,英国人想用他代替火药,妄想变天啊这是,想把我们中国人的势力完全排除,可做了很多实验,炸坏了很多枪,都没成功。水穷山尽疑无路的时候,英国的一个牧师开始改变思路:既然不能用来发射子弹,那可以用来当引火药嘛。
  
  1805年,这个叫福赛思的牧师,终于用雷汞研制成功了击发点火技术,然后他跑去找发明了蒸汽机的瓦特,估计是请瓦特投资。1807年,复赛死牧师,不,福赛思牧师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击发枪。接下来,复赛死也不当牧师了,他开店专门卖自己造的这种枪。有没有发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造出来的,其实是最原始的击发枪,技术上很不成熟。
  
  和火绳点火、燧石点火装置一样,其他人很快扑了上去,纷纷献计献策,大约是鸦片战争前的二十年左右,这种击发点火技术终于得到了完善。于是击发枪新鲜出笼。
  
  如果不说其他工艺上的差别,击发枪和燧发枪不同的地方,就是点火。击发枪将引火盘拆掉了,他不用引火药了,引火药尽了几百年的勾引作用后,已经人老珠黄,于是从良回家安享天年去了。在引火盘的位置上,现在有了一根细细的小铁柱,铁柱是空心的,连着枪膛。扳机上方的夹头也没有了,换成了一个小铁锤。打枪时,把一个和铁柱差不多粗细的铜帽,套在铁柱上,铜帽里有雷汞,然后扣动扳机,小铁锤敲击铜帽,铜帽里的雷汞爆炸,点着枪膛里的火药。
  
  就是这个小小的铜做的帽子,欧洲人想了很长时间才做出来,把雷汞加进铜帽里,欧洲人也想了很长时间才做到。铜帽做出来了,雷汞加进去了,又让大家想了很长时间。不是都成功了吗?怎么还要再想?因为雷汞爆炸时,会把铜帽炸碎,铜帽的碎片直朝打枪的人脸上飞,打一次枪,毁一次容。下面考考你,遇到这种情况,你认为该怎样改良?或者说,该怎样设计?
  
  当时的设计师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构思,就解决了毁容问题。什么构思呢?就是把那个小铁锤也做成帽子,一扣扳机,铁锤上的帽子套住铜帽,大帽子套住小帽子,铜帽就是爆炸,碎片也飞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很有创意吧?欧洲的枪,就是因为这些创意,才一步步成了现在的样子。
  
  一个铜帽只能用一次,打一次枪,就要换一次铜帽,所以当时欧洲士兵身上,都带着很多小铜帽。铜帽当时叫火帽,因为他的作用太大了,所以击发枪也叫火帽击发枪。有了这个火帽,你就再也不用往引火盘里倒什么引火药,少了这道程序,欧洲士兵装弹药的速度变得更加快。鸦片战争时,一部分英国士兵用的是燧发枪,另外一部分用的,就是击发枪。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哑然失笑:原来鸦片战争时中国和英国的枪差别并不大嘛,不过就是点火装置不同而已,中国即使用鸟铳,应该也能扛得住,都是从枪口装弹药嘛。朋友,恭喜你!你有做皇帝的潜质。至于为什么,等会儿告诉你。
  
  有了击发枪后,欧洲人就站到了现代步枪的门槛边上,下面只要把雷汞、火药、弹丸用一个金属壳包起来就行。这个综合体,就是现在的子弹了。说到这里,你才看到一件熟悉的东西吧?
  
  鸦片战争前,欧洲人的枪就是这样了。当然,一些改进的技术在欧洲当时已经露出苗头,不过因为英军当时没有用上,或者就是用上了,效果也不明显,所以我就不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3 一步一步,又是一步
  
  1521年的屯门之战后,明朝的JH专家们一哄而上,一起去吃那根佛朗机。在大家左插插、右插插时,欧洲人并没有躺在原有的成果上睡大觉,而是在杀人这条不归路上,努力地朝前跋涉。
  
  最起眼的变化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开始进行炮制改革了。以前炮界杀手林立,一人一派,一点组织性都没有。炮少的时候,山头多不要紧,炮多了就不行,一门炮打一种炮弹,几十门炮就要打几十种炮弹,太不方便了。所以西班牙国王按照他们的功夫高低,把他们分成了七大门派,也就是七种规格,以后派任务、带徒弟就按这一标准来。比如少林派内力深厚、身大力不亏,那就去拆城墙嘛,这就是攻坚的重炮。崆峒派色眼迷离、精通龙爪手,那就去打野战嘛,这就是野战炮。
  
  西班牙这边一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欧洲其他的八婆立即闻鸡起舞,纷纷整顿自己国内的武林。于是法国大炮被整顿成了六种,英国整顿成了三种:攻城、野战、岸防炮,岸防炮就是摆在岸边轰水面上船用的炮。一六二几年传到中国来的红夷大炮,就是英国攻城用的重炮,有人叫他加农炮,也有人叫他长炮。当时就属意大利最乱,精简到最后,还是有十几种,这也难怪,当时正在打意大利战争,意大利人忙着打仗,没空理这个茬。
  
  这大概是1550年左右的事。
  
  这时候大炮的形象依然是高大全,炮身重、炮管长、炮口粗,哪怕是野战炮,也在一千斤左右,重炮都是五、六千斤左右。幸好这时铸造技术发展起来了,不然这样的大炮真没办法造。
  
  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科学这时在欧洲已经抬起了头,数学家们开始研究炮弹飞行的路线, 1540年左右,意大利数学家塔尔泰利亚创立了弹道学,于是射击变成了一门学问,当时大家的共识是,炮弹以45°发射时,在空中打得最远。同时测量大炮发射角度的角尺也出现了,传到我们这儿时叫铳规。后来一个叫哈特曼的又发明了口径比例表,就是我前面说的造大炮时用的模数理论。当然,也少不了创意,定装药包也被发明出来,所谓定装药包其实就是把发射一次用的火药包起来,每次用一包,这样就不用用铲子往炮管里铲火药了。
  
  这个时候,我们这边正在替佛朗机生儿育女,搞什么大样佛朗机、中样佛朗机等等,人家正准备淘汰的,我们却乐此不倦,这不是往死胡同里走么?看到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就已经落后了。
  
  好就好在明朝后来有了第二次洋务运动,结果弹道学、铳规、定装药包、口径比例表等等,什么事没费,全部拿了过来,连45°发射最远都知道了。所以我就说过,没有创意的民族也很幸福,只要你肯开门,啥都不缺。
  
  有人说过,1600年前,欧洲在大炮上取得的成就是如此地大,以致从1600年到1800年,将近两百年内,欧洲的大炮变化并不大。也确实如此。在射程和威力上,在重型炮上,变化是不大。但在其他的方面,却是暗流涌动。
  
  大概是1618年后,欧洲武林的风向开始变了,有人又在炮上做起了文章。还记得三十年战争不?就是那场因为神的干部腐败而引起的战争,这场战争不是打出了一个明星,叫股市他父•爱道符,不,古斯塔夫•阿道夫吗?风向就是因为他变的。
  
  大炮在成为老大之前,因为大家对他不熟悉,所以他的杀伤力特别大,一炮打死几十个人的事都有。后来大家熟悉了他的伎俩,他的威力就开始打折扣。1604年,一个英国人调侃道:大炮很善良,很少杀人,甚至从来没杀过人,只要你蹲下来就行。原话是什么我忘记了,大意是如此。
  
  为了让大炮多杀人、干脆利索地杀人,古斯塔夫1611年登上瑞典国王的宝座后,就动上了脑筋,琢磨着改革。古斯塔夫对大炮的最高要求是,要跑得快。太重了当然跑不快,那就要轻下去。有需求就会产生技术,时势造英雄嘛,于是一个瑞典铁匠出现了。不过这时我们已经不能再用铁匠、工匠来叫欧洲这些造炮的人了,随着欧洲褪掉了土气、变得时尚,欧洲的铁匠、工匠也鸟枪换炮,获得了体面的名称,母以子贵嘛,你嫉妒也没办法。所以这时我们应该叫他铁器制造商,或者工业家。
  
  这个瑞典铁匠,不,铁器制造商,我怎么老是揭人家老底呢。这个铁器制造商叫路易斯•得•吉尔,(louis de geer),他发现大炮和男人一样,太长了也不好,适合最好,短一些效果也一样。于是炮管凭空就短了一截。短是短了,不过由于火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射程并没变短。经过不断的试验,最后瑞典野战炮只有600斤不到,长4尺不到。
  
  古斯塔夫对大炮的另一个要求是打得快。以前一个小时只能打几发炮弹,打一发后就像老男人一样,要歇很长时间,要是一发接一发地打,炮管就会变形。但改革后的瑞典大炮就像枪一样,一会儿就能打一发。另外,当时还采取了整装弹药,就是在我上面说的定装药包里加一颗炮弹。
  
  古斯塔夫还把炮兵和步兵混在一块,以前欧洲的部队里炮兵是炮兵,步兵是步兵,炮兵打完炮,步兵接着上。古斯塔夫给每一团步兵配上两门炮。不要以为我是步兵,手上就没硬家伙,照样能轰你。
  
  三十年战争后,古斯塔夫在大炮上的这些改革,就像党的政策一样,温暖了欧洲各国八婆的心,大家一拥而上,纷纷过来取经。所以就在明朝的JH工匠们把炮往大里造时,欧洲各国却在复古,复老朱和他儿子朱棣的古,挖空心思把炮往小里造。顺便说一句,明朝的这些JH专家,我们还是可以叫他工匠的。
  
  古斯塔夫改革完,接下来科学家们继续上。伽利略知道不?他改进了弹道学。牛顿知道不?他根据力学和数学原理,又修正了一次弹道学。老的模数理论也受到了质疑,以前大家认为,炮管的长度和口径的比例在18到28之间,炮打得最远,现在大家研究后发现,小一点也没关系。
  
  除了这些大科学家,其他的一些小科学家和军官,在大炮各个方面做的贡献我就不提了,太多,说不完。总之,出来一种新理论,欧洲各国的大炮就改一次,再出来,再改。就这样修修补补,到了1700年左右,欧洲大炮一个疗程的用药量已经只有炮弹的一半重了。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用药量呢?你想啊,用药少,爆炸起来大炮受到的压力就少,这样炮管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厚,那炮的重量就可以降下去。
  
  清朝时南怀仁1674年为康熙造大炮,南怀仁在大炮方面的修为,顶多达到欧洲同期水平。那时康熙的大炮,发射两斤重的炮弹,用药量是一斤八两,看出差距了吧?
  
  1700年之后,欧洲关于大炮的理论、书籍是层出不穷,新派人物中最著名的是英国数学家本杰明•罗宾斯,他也和伽利略、牛顿一样,大搞修正主义,不过他是修正伽利略和牛顿。他不但研究外弹道学——炮弹在空中飞行时是什么状况、内弹道学——炮弹在炮膛里运行时是什么状况,还研究末端弹道学——炮弹在飞行末端的情形,老、中、青三代,他是一网打尽。他在1747年还提出,用药量不应该是一半,而是三分之一。
  
  在1700年到1800年之间,对欧洲大炮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件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个影响就不用我说了吧?用机械精密加工出来的大炮,和作坊里弄出来的,质量一样不一样呢?如果我说一样,你会不会骂我?
  
  总而言之,欧洲所有的科学技术等因素汇集起来,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欧洲大炮的标准是:用药量为炮弹重量的三分之一,炮的重量为炮弹重量的150倍或者接近,长度为口径的16-18倍。如果你没看出门道,我用明朝时候的红夷大炮比一下你就明白。红夷大炮重几千斤,口径是12.5厘米,长三米,就说他是打四斤炮弹吧。现在欧洲同样威力的大炮,只需要几百斤,并且短很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完大炮说炮弹。欧洲的炮弹,主要有实心弹、榴弹、霰弹、榴霰弹、葡萄弹、炽热弹、燃烧弹。实心弹就不用我说了,榴弹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爆炸弹,一弹打出,于空中爆炸,化作九九八十一片,片片把命追。
  
  霰(xian)弹和葡萄弹都差不多,就是把小铁珠放进圆铁盒子里往外打,这两个弹里面其实没火药,从炮膛里飞出去时,小铁盒受到火药的激励,里面的温度特别高,到了外面,火热的理想遇上了冷酷的现实,不断冷却,不断冷却,最后终于忍不住,自我爆炸,小铁珠飞出去杀人。不过霰弹一般打不远,有的一出门就炸,就像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一出校门就出事,所以1803年时英国人发明了榴霰弹,把铁珠塞进榴弹里,爆炸后,弹皮杀人,小铁珠也杀人,一个人干两份活。这个弹打得比霰弹、葡萄弹远多了,当然,这个肚子里是有货的,是有火药的。
  
  炽热弹据说是把实心弹在火里烧红了往外打,实心弹打进别人的船板,顶多一个洞,炽热弹打进去不但有洞,而且会让洞口燃烧,要是打到别人的火药上,那就中大奖了,借力打力,借敌火药,为我所用,一颗弹,报销他一条船。燃烧弹是像现在的网友一样往帖子里灌辣椒水,不,灌烧得着的东西。
  
  霰弹、葡萄弹、榴霰弹、炽热弹、燃烧弹鸦片战争前我们应该都没有,现在需要弄清楚的是榴弹,也就是爆炸弹,也有人叫他开花弹,这个以前我们究竟有没有。有,肯定有,假如你把铁火炮当爆炸弹的话。欧洲的爆炸弹和我们的铁火炮不同就不同在如何点火上,铁火炮一般是用引线,这个烧起来特别快,而欧洲的爆炸弹用的是慢燃火药。什么是慢燃火药呢?就是改变火药中三君子的比例,让他烧起来特别慢。慢燃火药一般装在芦管或者木管里,这个叫时间引信。爆炸弹上有个小孔,这个是插芦管或者木管引信用的,打炮前炮兵先测量一下远近,然后根据时间,切一段引信,插进炮弹上的孔里,然后往外打。注意,装炮弹时,引信管绝对不能对着火药,一定要对着炮管。为什么呢?自己去想哈。
  
  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对着炮管里的火药,火药爆炸时,会把引信管里的火药冲进炮弹里,这下就不是慢燃,而是快燃了。快燃的结果就不用我说了吧?直接在炮管里开炸。如果想自杀,这样装炮弹还是可以的。所以明、清时中国究竟有没有爆炸弹,要看挖出来的炮弹,看这个炮弹的点火方式,不过这样改变火药里三君子比例,让火药烧得慢的方法,是化学进步的结果,明朝的工匠,能想得出?在没有看到挖出来的炮弹前,我是不信。至于当时书上说的,不提也罢。
  
  那么欧洲的爆炸弹有没有可能在明朝的第二次洋务运动和清朝的第一次洋务运动中传过来呢?这个我还真说不准,欧洲的榴弹是在1600年后出现的,当时还出现了专门打榴弹的炮,叫榴弹炮,不过直到1700左右,这种炮才在欧洲普及。也就是说,直到1700年左右,榴弹在技术上才逐渐完善。所以在明朝的第二次洋务运动中传过来的可能性不大,在清朝的第一次洋务运动中传过来的可能性倒是很大。不过有没有要看战场上用没用到,如果没用到,那就是没有,有了也可以当他没有。究竟有没有,我们就去鸦片战争时的情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看谁狠!
  
  
  1840年转眼就到了,林则徐和英国人在广州干上了,双方都用战争吓唬对方,其实双方心里都不想打。中国这边是道光皇帝不想打,有人后来就说道光皇帝奉行的是投降主义,这就是胡说了,道光皇帝当时的政策是没事不要惹事,但有事也不能怕事,所以他才一再叮嘱林则徐,不要轻启边畔。
  
  英国这边是政府里有人不想打,为什么?没钱,财政困难。估计有人不懂,英国当时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吗,政府怎么会没钱?英国当时确实富裕,不过是英国人富,政府没钱。后来有人出馊点子,说我们可以叫中国人拿钱给我们打中国人嘛,打败他们叫他们赔款嘛。当时有人如醍醐灌顶,想不到用钱赎骑士这一招,也可以变通一下,用在中国人身上啊。
  
  那边想通了,林则徐还在这边信心满满地对英国人表示轻蔑:谁怕你们啊?既然这样,那就打吧。七百年前东西方开始的那场武器竞赛,这时候又见了一次真章。英国人的军舰立即就开过来了,里面有帆船,有蒸汽轮船。
  
  有人看到这里估计要说我了:你怎么搞的,清朝的武器你只说到康熙朝,后面的什么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的你都没说呢,你这不是让我们心里没底吗?战争片不是这么拍的!行,趁着清军等英军开炮的空隙,我给你说说,就两句话,当时的清军,炮是康熙年间的炮、枪是明朝时候的枪。一句话,停在那儿了。
  
  康熙朝后,清朝政府虽然也时不时地造炮,但用的都是康熙年间技术,除了重一点,没其他改变。至于枪,数量倒是多了,到了康熙的儿子雍正的时候,配枪的军人快达到了一半,后来终于慢慢地到了这个比例,一直到鸦片战争时都没怎么变。清军手里的枪,当时有两种,一种叫“兵丁鸟枪”,长两米多一点,标准的火绳枪,他和明朝时候的枪唯一不同的是,他长了两只脚,枪杆下有个支架。另外一种叫抬枪,他就是兵丁鸟枪的放大版,比较重,需要两个人抬,至于打得是不是比兵丁鸟枪远,这个是肯定的,但究竟远多少,我不敢说。所以鸦片战争时,中国就是欧洲武器的活化石馆。这些化石,呈三级波浪形,分别和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洋务运动对应。
  
  鸦片战争时清军枪多、炮多、人多,不过多是没有用的,你得打得到人家。当时战场上的情况就是:英军能打到清军,清军打不到英军。一句话,不接触战争,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似的,只不过差别没那么大。不过多也有多的好处,最少争了点面子。英国人当时托大,以为四千人就能搞定,后来越打越没底,只好增兵,这才达到了两万人。
  
  清军的枪不但打不到英军,打得还没人家快。那边英军打三枪了,这边弹药还没装好呢。写《海国图志》的魏源弄到英军枪上用过的铜帽,用阴阳五行等理论研究了大半天,最后只好承认自己是土包子:我也不知道是啥。
  
  枪是这样,炮也是。那边英军的大炮不但打得远,而且打得快,每门炮都是打完一发继续再来一发,就跟劳模似的,一会儿都不停,一分钟能打好几发。清军这边,每门大炮都跟老头一样,打完一炮得歇上半天,一个小时才打几发,一个劲地服伟哥都没用。并且英国的炮想打哪打哪,想在哪儿打就在哪儿打,清军的炮打得不准不说,还挪不动,为什么?太重。现在知道“炮的重量为炮弹重量的150倍或者接近”这个理论的威力了吧?现在知道外弹道学、内弹道学、末端弹道学的厉害了吧?
  
  至于炮弹,英军那边是品种齐全,任君选择,什么实心弹、榴弹、霰弹、榴霰弹、葡萄弹、炽热弹、燃烧弹,齐齐上阵,写《海国图志》的魏源后来心有余悸地说:什么都不怕,就怕那个爆炸弹。后来他又给自己找台阶下:其实我们什么都有,除了那个爆炸弹没有。当然,他是分不清什么叫霰弹、什么叫榴弹、什么叫榴霰弹的,在他眼里,这些炮弹都叫爆炸弹,或者叫开花弹。爆炸弹这段公案,到这里我想应该结束了。
  
  至于一直让我们中国人有心结的火药,英国人缴获到清军的火药后,基本上是全部倒掉。为什么?因为比不上英国的,对英军根本没用。
  
  到了这份上,这仗已经没法打了。人家虽然没有金钟罩功夫,可你打不到他,那就相当于有。当时一些人还叫着要全面抗战、举国抗战,幸好道光皇帝有眼力价儿,识破了这帮小子包藏着的祸心,不然,当时满清人就会被英国打回原形,去关外重新放羊。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清朝时闭关锁国,所以不知道欧洲人的武器已经比他们厉害。这就错了,别的不说,就说号称目光深远的乾隆,他通过当时的特区广州这个窗口,对欧洲的了解,比现在的一些愤青还多。并且英国人怕他不知道英国武器好,1793年还特地派大使送给他一批枪炮,以及炮弹。注意,这里面有爆炸弹。当然,也有燧发枪,乾隆后来经常用燧发枪打猎,还猛夸燧发枪好。余秋雨后来写《一个王朝的背影》时,就写过乾隆的打猎,他以为乾隆打猎时全用弓箭,其实不是,乾隆打猎时,很多时候用的都是枪。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用这种枪配备部队?我前面曾经恭喜那些认为火绳枪和燧发枪、击发枪差不多的人,说他们有当皇帝的潜质,道理就在这儿,估计乾隆和这些人的想法是一样:不就是点火方式不同嘛!
  
  估计也有人认为,乾隆肯定看出欧洲武器的好来了,只不过是欧洲人不肯卖给他。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禁售军事武器。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禁售武器的不是别人,是乾隆自己,他一再下令,不准把武器卖给外国人,倒是欧洲人,一心想把武器卖给他,可他就是不买。有意思吧。
  
  说完鸦片战争时清军和英军武器上的差别,想到林则徐叫英国人时一口一个英夷,我不禁好笑:你服侍的皇帝,也是个夷人啊!由林则徐我又想到了现在历史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歌颂清朝的同时,大骂英国人是侵略者,不禁又让我好笑。英国人是侵略者不假,不过你在骂英国人的时候,也应该骂骂满清人吧?英国人搞侵略,不过是占了我们一些便宜而已,满清人搞侵略,那是连锅端,整个都给侵略去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你糊涂得也太明显了吧?都是侵略者,你何必厚此薄彼?要不骂你应该一起不骂,反正你已经不要脸了,索性就不要脸到底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1 21: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完了……
路小果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5-21 2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7-5 23:03
  • 发表于 2011-5-22 00: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不容易!{:soso_e127:}写出来的人更不简单!!!{:soso_e179:}{:soso_e17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2 11: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够长的了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3 07: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soso_e1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3 15: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头至尾 细细读过,实实在在的告诉你,是怎么挨得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世海船模 ( 公安备案21080202000017 )

    GMT+8, 2025-1-19 22:29 , Processed in 0.0720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