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难过 2013-10-20 07:57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4-2-20 11: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英国人的失败并非毫无意义的。在这个冬天里,布莱克等英国军官开始进一步研究海军的组织、指挥和战术——他们的成功,便是创造性的战列线(Line of battle)战术。布莱克总结战斗经验,认为英国海军在当时的近战战术中,技战术的运用逊色于荷兰人。因此,只有发挥英国舰队纪律严明、炮火强大的优势,以集中火力对抗荷兰的各自为战,才能压倒其单舰作战的实力。为了发挥这些优势,布莱克提出,应将舰队组成首尾相接的单列战线,以火力强劲的侧舷对敌交战,通过突破、分割或迂回夹击的方式击溃敌人,取得胜利。从此,侧舷迎风航行、绵延不断的战列线成为了海战中最常见也是最理想的队形。这些战术准则在约克公爵詹姆士(即之后的詹姆士二世James II)统帅海军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拥有这一法宝之后,英国舰队在接下来的波特兰之战(Battle of Portland)、盖巴德之战(Battle of the Gabbard)连续击败特龙普,夺回制海权并封锁了荷兰舰队。荷兰人也将战列线战术引入海军,但因缺乏纪律、军官盲动而难以发挥其威力。1653年8月3日,特龙普率100艘战舰突围前往斯赫维宁根(Scheveningen),于8月10日遭遇海军上将乔治•蒙克率领的英国舰队。虽然英国人被击退,封锁被打破,但一代名将特龙普却战死在甲板上。此后,荷兰舰队无力与英国对抗。克伦威尔终于决定收手,于是在1654年4月,签署《威斯敏斯特条约》(Treaty of Westminster),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准许英国船只参与东印度贸易,并割让圣海伦娜(St Helena)。另一条密约是,荷兰应拒绝让与斯图加特王朝有血缘关系的奥兰治家族担任最高领袖——执政。第一次英荷战争宣告结束。
此后,英国舰队先后投入到与北非的穆斯林海盗和西班牙人的战斗中,取得了不少战果。而荷兰则重新整备海军,建造大型战舰,确立军事纪律。1658年,护国主克伦威尔去世,英国政局陷入混乱。托孤重臣蒙克倒戈向流亡在外的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Charles II),斯图加特王朝遂于1660年5月复辟。王国复辟后,财政情况十分困难,于是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并将势力伸向荷兰在美洲殖民地。查理本人对于荷兰驱逐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奥兰治家族极为不满,同时,英荷两国在海外贸易上的摩擦又逐渐加重。蒙克已经当时成为英国海军统帅,这位曾经击败特龙普的海军上将得意满满地认为对荷宣战必胜无疑。但是,尽管受到查理二世之弟约克公爵詹姆士的细心经营,英国海军的纪律仍受到了王朝宫廷的影响,逐渐散漫了下来。1664年,英荷的冲突逐渐升级。在西非海岸,战争实际已经爆发。在美洲,詹姆士派遣一支舰队攻占新阿姆斯特丹,以约克公爵的称呼将之命名为新约克——即纽约(New York)。1665年3月4日,英国正式向荷兰宣战。
在特龙普死后,曾有不少人推荐德•鲁伊特担任七省舰队最高司令官职务,但被他婉言谢绝。德•鲁伊特自认为自己的资历还不够,但他已经是荷兰乃至世界上最有能力的海军军官了。此后,他先后参与到地中海护航、围剿穆斯林海盗以及荷兰与瑞典之间的北方战争中。在第二次英荷战争开始时,他正率领一支舰队在西印度群岛与英国势力对抗,不久便启程回国。1665年6月13日,德•鲁伊特刚刚回到荷兰,英荷舰队就在罗斯托夫特之战中完成了第一次大战。约克公爵詹姆士率109艘战舰在清晨大胜荷将奥普当(Jacob van Wassenaer Obdam)的103艘战舰。荷军损失战舰17艘,超过4000人伤亡或被俘,其旗舰在与詹姆士座舰皇家查理号(Royal Charles)的缠斗中爆沉,奥普当遇难。当年8月11日,德•鲁伊特被授上将衔,成为七省舰队最高司令官。
1666年5月末,荷兰舰队在惨痛的失利中恢复过来,德•鲁伊特率84艘战舰出航,下锚于敦刻尔克港外。年初,法王路易十四宣布与三十年战争中的盟友荷兰再次结盟,荷兰遂要求法国提供一支舰队。在科尔贝尔的授意下,博福尔公爵率领三十艘战舰由土伦航向北海,科尔贝尔便对外声称土伦舰队已经启航。英国人听到这一消息,便将舰队一分为二,分别由蒙克迎击东面开来的荷兰舰队,鲁伯特亲王迎击(Prince of Rupert)西面的法国分舰队。然而,拜糟糕的航海技艺所赐,当英荷大海战爆发之时,法国舰队还在西班牙沿海缓慢进军。6月1日,蒙克上将率领的56艘英国战舰率先袭击德•鲁伊特的强大舰队,著名的四日海战就此拉开序幕。德•鲁伊特巨大的实力优势在军官的不配合与蒙克的出色指挥下并未完全施展开来,让英国舰队得以逃脱致命的打击。到6月3日,鲁伯特亲王回援,荷兰人的优势被抵消,但蒙克发动的又一次进攻损失惨重。英国舰队不得不在6月4日率先撤退,损失超过8000人,17艘战舰(其中9艘被俘)。而德•鲁伊特损失了6艘船与2000多人。荷兰取得胜利。
英国人在三个月开始了报复行动。由于这次作战发生在8月4日圣詹姆士节这一天,这次海战被称为圣詹姆士节之战(St James’s Day Battle)。英国以一如既往的严明纪律战胜了荷兰舰队内部不负责任的盲动。德•鲁伊特尽全力将舰队从混乱的危险中拯救出来,没有受到严重损失,但他的撤退将无保护兵力的大批商船抛在了身后。一支英国陆战队登上荷兰海岸,将130艘商船一把火烧毁。
8月末,损伤不大的荷兰舰队重新出航。同时,国内的厄运开始袭击勇敢善战的英国海军。9月10日,伦敦城燃起大火,英格兰瘟疫横行,财政更加困难。查理二世在1667年初与路易十四达成秘密停战协议,终止一切对外作战,全力解决国内问题。英国海军也停止了活动。德•鲁伊特获得了难逢的良机。他首先派人测探了泰晤士河水情,之后于6月水暖之时率战舰24艘、小型帆船20艘、纵火船15艘杀入泰晤士河口,随后顺梅德韦河(Medway)而上,用陆战队攻克沿途要塞,奇袭英国舰队驻地。德•鲁伊特烧毁了其中最大的8艘战舰,并将英国舰队旗舰皇家查理号俘获,拖回荷兰。这也许是海军史上最精彩、最大胆的一次奔袭,也是英国海军的耻辱。由于德•鲁伊特的奇袭距离伦敦极近,英国政府一片恐慌,一名官员大喊道“上帝啊!我想荷兰人定是被撒旦附身了!”1667年7月21日,受困于国内事务的查理二世被迫停战,签订《布雷德条约》(Treaty of Breda),放弃了之前取得的不少成果。第二次英荷战争以荷兰的胜利而结束。
德•鲁伊特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保卫荷兰的英雄。作家开始撰写他的传记,工坊开始制作他的塑像,法王路易十四甚至邀请他到宫廷中做客,而丹麦与挪威几乎同时册封出身普通的他为贵族。当时荷兰的实际元首——打压奥兰治-拿骚家族的大议长(Grand Pensionary)德•维特(De Witt)甚至禁止他出海——他已经60岁了,人们不想让他从事任何有风险的职务。
然而路易十四的野心再一次打破了欧洲短暂的和平。法国以索要遗产为名向西班牙勒索西属尼德兰地区(即今比利时)未果,便于1667年5月24日出兵,遗产战争(The War of Devolution)爆发。路易十四亲领大军,杀向布鲁塞尔。在孔代与杜伦尼的率领下,法军用三个月征服了西属尼德兰的大部,又发兵在三周内降伏弗朗什孔泰地区,全欧震惊。荷兰虽不愿与敌对的西班牙为邻,但更恐惧强大的法国。于是,德•维特联合英国、瑞典,组成三国同盟,要求维持欧洲均势,限制法国的扩张。路易十四已经拿到了他所想要的战利品,但却对小小的荷兰敢于制衡法国而震怒。他压下报复的怒火,与列国签订《亚琛条约》(The Treaty of Aachen)放弃了弗朗什孔泰,保留下弗兰德尔。但从这一刻起,他已决心消灭这个竟敢螳臂挡车的小国。
反对用兵过度的科尔贝尔也支持国王针对荷兰展开行动。他眼红于荷兰人发达的海外贸易,也希望夺取阿姆斯特丹等优良海港作为海军基地。而查理二世则更想报荷兰乘人之危的仇——当然,他也十分憎恨废黜与斯图加特王朝结亲的奥兰治家族的德•维特。1670年,他与路易十四达成《多佛尔密约》(Secret Treaty of Dover),与之秘密结盟,背弃了三国同盟。密约商定,英法将组成强大的联合舰队以对抗荷兰。他随后得到了来自法国的一大笔资金。英国人在1671年便想开战,但因路易十四提出陆军战备尚未完毕而推迟了一年。
1672年3月12日,法国向七省共和国宣战。宣战的诸多理由完全是故意找的借口:荷兰印制了一枚侮辱路易十四的金币、荷兰在遗产战争中准许西班牙军队过境……而只有消灭这个国家的目的,才是真的。英国海军随即开始攻击荷兰船只,后于4月6日正式宣布与法国同盟。德•维特无力在陆路抵抗法国大军,于是将希望寄托在海上的德•鲁伊特。荷兰海军经费很快被提高到220万枚银币。在法国,科尔贝尔令1668年在其邀请下加入海军的原陆军军官、海军上将德埃斯特雷(D’Estrées)率领西方舰队的30艘战舰——为了适应荷兰浅滩,全部是较小的二级、三级战舰——与约克公爵詹姆士的英国主力舰队汇合,与德•鲁伊特一决高下。
蒙克去世后,大海上再也没有德•鲁伊特的对手了。他计划在英法舰队汇合前先击破其一部,然而行动的迟缓使之失去先机。他又计划再进行1667年那样的奇袭,但发现英国人在泰晤士河口已经严阵以待。之后,荷兰舰队发现了英法联合舰队的行踪,遂一路跟踪至其下锚地,索莱湾(Sole bay)。德•鲁伊特手下拥有75艘战舰,火炮约4500门;而英法舰队总实力则为93艘战舰,炮力约6000门。但是,英法舰队却并没有统一在一起,而是沿着南北向的海滩分别下锚,63艘英舰在北部,30艘法舰在南部。6月7日清晨,风向东偏北,德•鲁伊特认为进攻时机成熟,便以纵火船为先队驶向岸边的联军。联合舰队受到突然袭击,匆忙起锚,在匆匆躲避过纵火船攻势后无法后退组织队列,只好硬着头皮与荷兰人交战。南部德埃斯特雷统领的法国舰队——也就是联军前卫——遭到荷舰15艘的远程炮击。德•鲁伊特的计划是以一小部牵制法军,而倾其主力进攻英军中卫与后卫。他的设想显然成功了。德埃斯特雷抛弃了英国人,左舷迎风向东南外海行去。尽管荷兰人只是进行了远程炮战,他们还是将法军的70炮战舰华丽号(Superbe)击成重伤,并杀死了其上的法军后队司令。德•鲁伊特以60艘战舰猛攻詹姆士的63艘战舰,100炮战舰皇家詹姆士号(Royal James)上的英军后卫司令、海军上将桑威治勋爵(Earl of Sandwich)战死,英军损失惨重,弹药告罄。虽然损失略大(英军损失1艘战舰,荷兰2艘),但荷兰人还是赢得了胜利。德•鲁伊特以弱胜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强大的英法舰队逼出了海峡。
索莱湾之战中德埃斯特雷的行为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与谴责。英国人、荷兰人乃至国内的法国人都认为他是临阵脱逃——尽管后世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法国舰队在那时脱离战场是合乎情理的。科尔贝尔却对他表示满意。于是有人猜想,可能是德埃斯特雷接到了国王的密令,令其务必保证法国舰队的安全,也有人认为是他在混乱的情况下错误理解了詹姆士的信号。但德埃斯特雷似乎并非心安理得。他将离开战场的全部责任推给前队司令、海军中将亚伯拉罕•迪凯纳(Abraham Duquesne),并将之告上军事法庭,引起两人交恶。事实上,对于这一事件,最为可能的解释是出于德埃斯特雷对海战的无知。这位陆军出身却因血统蹿升得极快的将军据说连风向在舰队指挥中的意义也弄不清;反之,迪凯纳则是当时法国海军中最有经验、能力最强的军官——当然,由于他一贯桀骜不驯的性格,他也很可能因不愿受英国人领导而表现得不那么积极。科尔贝尔的公开意见,则很明显是他为保护法国海军名誉而采取的行为。最终,军事法庭对此案的办理不了了之,只是将迪凯纳解除职务。
但海军的胜利不能换来祖国的安宁。6月12日,路易十四亲率大军横渡莱茵河,荷兰陆军一溃千里。七省共和国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落入敌手,荷兰人将这一年称为“灾难之年”(Rampjaar)。政府只好提出媾和,但在野的奥兰治家族与广大人民则主张坚决反抗。25日,荷兰人打开了海堤,用涌入的海水终于拦下了法国大军。奥兰治家族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在其间捞足了政治筹码。8月20日,一心保护共和国的大议长德•维特被暴民当做叛徒杀死,威廉三世重新登上其父的执政之位,成为一个所谓的共和国中权力几乎无限的独裁者。威廉三世打破了路易十四速战速决的意图,以纵横手段相继争取到神圣罗马帝国与西班牙的支持。但是,这唯一的后果便是将野心原本限于尼德兰的路易十四将目标扩散到更广阔的德国、西班牙。一场祸及全欧的持久战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