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9-20 11:06 |
---|
|
略弹端午节的起源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的端午节。“端”是月初、开端的意思。按地支推算,五月是午月,古人把五日写成“午日”。因此,称为端午节,也称重午节。此时正值由春转人夏,阳气转盛,也称端阳节。
人们大多以为这节日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西汉戴德《大戴礼》,以及屈原的《楚辞》中,已有端午节的一些活动流行于民间了。
端午节,古时民俗主要是在南方的河湖举办龙舟竞渡。《穆天子传》说明西周穆王时已有;汉成帝时亦有“刻大桐木和心龙”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梁代吴钧《续齐谐记》,记叙屈原遭谗受屈,又不忍看被秦破逞都后,民众遭受水深火热的困苦,民不聊生,深感自己报国无门,政治理想没法实现,于公元前二七八年五月初五日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后来,人们为纪念他,百姓划舟冲进江河波涛中抢救,象征打捞屈原的遗体,把装米的竹筒投入江水中祭屈原。
溯其源,并非如此。闻一多先生曾对此作过考证,很令人信服。他是从民俗的龙舟竞渡、和粽子投水常为蛟龙所窃的传说故事的情节出发,探索出古吴越国的民众,每年的五月初五日进行划龙舟比赛,还“断发纹身”“以象龙”避水蛟龙。龙的图腾,本来是古吴越国的象征,是为强化自己与龙的关系;“纹身”画龙,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希冀获得祖先神龙的保护。把艾叶包米的粽子往水里投,是为献给水中蛟龙吃。同时,人们自己也吃。龙舟竞赛时,急敲响鼓,为敬龙的图腾,也为人们自己取乐。
郭沫若曾考证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春秋时代的一位楚国人叫伍员的人。即伍子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子胥所处年代早于楚国的屈原。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他远投长江下游吴国,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了王位,后来,伍子胥率吴兵西伐楚破逞都,报父兄被杀之仇。吴王夫差掌权时,伍子胥终因遭谗言诽谤诬害,在投吴国62年后,自杀身亡。他的尸身被装入皮革之袋,投入钱塘江。传说:因此,钱塘江常起潮汹涌澎湃,大潮的涛水直冲越国,人们说是伍子胥显灵。因此,驾舟相伴,演变成龙舟竞渡。
伍子胥引吴军报杀父兄之仇而伐楚,根本不能与屈原遭权贵忌恨受诽谤相比。人们热爱至死不愿远离祖国的屈原。
龙舟竞渡,《荆楚岁时记》,《太平寰宇记》均有记载。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有诗云:“画作飞鸟艇,双双竞拂流”。张建封《竞渡歌》有诗云:“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掉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闻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龙舟竞渡,古时即热烈紧张。端午竞渡时,人皆倾家出动观看。热闹壮观,引人入胜。
龙舟竞渡由古时的祈求龙的图腾庇护,发展为新时代的尚武精神,展示人们健康与力量竞赛。
吃粽子,吴越国进而为安抚河中蛟龙而投装米竹筒;后投艾叶包米粽子。荆楚之地纪念屈原,先是以装米竹筒投江祭屈原。后来,人们皆用艾叶包黏米做成棕榈叶心形,故名粽子。后来,常常见三角椎形和四角枕头形。又加入小枣或火腿肉或豆沙成为特色粽子。时至今日,不再投江,而是供人们自己食用了。
端午时,还有人在门前挂菖蒲或白艾,还有人饮雄黄酒,在衣襟前挂香荷包,在手腕系彩线绳等。
有关端午节的民间传说,多在南方。长江以南,因河港纵横,盛产稻米,具有划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条件。后来,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长江流域民风民俗传至珠江流域,有人推论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故乡,其实很不准确。实际起源于长江下游的古吴越国。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凝聚了我国人民的美好的文明文化传统。这为人民生活增添了无比绚丽的色彩。
不管是闻一多,还是郭沫若,他们的考证都说明了一点:端午节起源于中华古国,有史料可证。不是某些外国人靠抢先注册所能改变的事实。在端午节,我们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这一古朴的民俗民风是大可发扬的,是难以改变的了。 |
|